释永信彻底的栽了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,现如今是不少人茶余饭后的热议人物。
自从他出事后,有媒体去到他的老家,看看这个曾经的住持,到底是个怎样的人。通过老人的描述,还有村里的现状,让不少人感慨。
16岁的那个少年释永信,背着被褥、揣着干粮,只身前往少林寺的模样,谁又能否认他的最初不是虔诚的?
年少释永信
释永信最初也是很低调的。他的老家,是安徽阜阳市颍上县黄坝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,名叫花毛村,现在已并入三户刘村。
展开剩余90%即便如此,村子在当时农村家庭中并不算特别穷,他的父亲是个水利局的职工,家里还有十来亩地。这在那个年代,能算得上“衣食无忧”。
小时候的刘应成(释永信原名)不仅不用为温饱发愁,甚至还能吃上些细粮。彼时,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,全家人吃素念佛,信奉业障轮回,这也许是刘应成与佛结缘的第一步。
村里老人提起释永信,印象里他有点与众不同。那个年代,村里小孩没吃的,会偷地里的红薯、菜叶充饥,但释永信不偷不抢,被村民们评价为“老实得很”。
老实归老实,却没有多少人在他的眼神中读出过什么“野心”或者“向往”。
但让刘应成对少林寺充满了好奇的,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父辈的故事。他的父亲曾参与过河南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建设,多次路过少林寺,还给他讲过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的传奇故事。
对少年的刘应成来说,这是遥远的江湖,但充满吸引力。
16岁那年,独自去了少林寺
然而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,在1981年,少年刘应成初中辍学,也没走上跟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外出打工养家的路,他选择了出家。或许是因为家庭的佛教烙印太深,或许是这份对少林寺的迷恋太重。
但是他出家确实还有一股神秘色彩,据村民说,刘应成出家,是因为一次逛集市,见到了一位少林僧人,这位僧人给他看了面相,留下了少林寺的地址,而刘应成就回家说要出家。
当16岁的他背着破棉被,只带一些干粮,坐着牛车找到嵩山脚下时,他并不知道这次离家,几乎是一条不归路。
那个时候的少林寺,和现在的金碧辉煌有着天壤之别。当时寺中只有几个和尚,靠二十几亩薄田过活。大部分时候吃的是野菜糊糊,条件比他在家时的优渥生活差了一大截。但他并没有没回头。
村里的老人回忆,“那时候他离家太突然,谁也没看明白他是怎么想的。可能是家里的信仰让他对出家没那么抗拒吧。”他也很少回来,在春节或者清明节的时候偶尔回村。
或许玄幻的色彩就在这一刻开始发酵,没有人能解释,为什么那个瘦弱的少年,能熬过清苦岁月,默默忍耐,最终成为少林寺的住持。
曾经的“第一住持”
后来释永信彻底坐稳了少林寺住持宝座,一手经营,把少林寺从一个“破庙”做成了国际化的金字招牌。作为少林寺的掌舵人,他频频亮相国际舞台,先后出访几十个国家,甚至被冠以“CEO”称号。
释永信的人生似乎达到了巅峰,村里的孩子们听着“家乡出了大人物”的故事,村里老人看着他修的“永信路”自豪不已。他回来时,给村中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过1000块钱。
村中的永信路
他还曾想买下村里的地建寺庙,关于这件事情,他当时并没有直接出面,一切都是由亲戚去说。
但是这个想买断村里的房屋和土地这件事情,引起了村民老人的强烈反对,毕竟房子拆了,老人就没有地方去了,更何况,刘应成当时给的补偿并不多,每一户人家只有两三万的样子。
甚至还发话说,如果不卖的话,就堵死这条路,但是最终村民们没有妥协。但是在和村民商量这个建寺庙的同时,佛像都已经买好了,只是现在没有安放的地方,用着绿色的布盖在村头。
这些对他来说可能是很辉煌的,但是2015年,他第一次遭遇举报,他的形象就已经大不如从前。
当时举报的内容多到令人咋舌,贪腐、私生子风波、道德问题几乎将他推到风口浪尖。然而,最终他险中求生,继续维持住整座少林寺的大局。
尽管躲过那次危机,但是他却变成了一个风评复杂的“流量和尚”。
老家现状
释永信的老家,还有着那个永乐商务会馆,据村民说这是刘应成哥哥刘应保的,是村民一砖一瓦盖起来的。
据村民透漏,村里有一个传言说是有一天刘应保两口去了一趟少林寺,回来就扛着个尼龙袋,里面装满了钱,但是这些也只是传言,很多都没办法考证。
自那以后,刘应保开始硬气了起来。另外还建了个永乐购物商城,现在由他的女儿经营,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辉煌。
他的父亲早已离世,哥哥经营的武术学校也改了名字,变成了一所普通的中学,刘应保也联系不上。手下的商铺也早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。
母亲也和家人搬去了县里住,老宅房梁塌了一半门口的那棵椿树也倒了,村口那条他命名的“永信路”,如今也弥漫着一股衰败的气息。
更有村头还有那尊披着绿布的佛像,也在那孤零零的无处安放。
家门口的椿树倒了
而后来者印乐法师接手少林寺住持一职似乎也没有什么悬念。
至于落入谷底的释永信,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?
有村民简短地评价了一句:“人要懂满足,佛祖都讲因果。”
可是,“栽了”的释永信,真的是一个意外吗?从他被举报那年起,到近年来风波不断,他的经历似乎早就在提醒那些“红得发紫”,甚至试图“权钱双收”的僧人们,佛门的世界,从来都不只有利益和光环。
诚然,释永信独自把少林寺拉出了破败境地,也把中国的禅与武术文化推向了世界,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后期迷失。
少林寺这些年来的“商业化”争议,他绝对难辞其咎,而他身陷的娱乐化漩涡也与其自身的野心分不开。讲白了,他走得太快,也忘了回头看。
结语
16岁的释永信独自上路时,或许对未来只充满憧憬。但如果再来一次,他还会走这一条昼夜兼程的山路吗?
他的结局不由得让人唏嘘一声:慎行之路,万事留心。而佛门弟子,更该心无杂念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四川省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